肿瘤风险基因检测
叶酸代谢能力检测
烟酒损伤检测套餐
健康成长14项检测套餐
1、临床意义: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 对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和生活习惯不好的人群进行相关的肿瘤风险基因检测,提前得知患病的风险,通过调整膳食营养、改 变生活方式、增加体检频率、接受早期诊治等多种方法,有效地规避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这样既保证了高危人群的生活质量,也为家庭和社会节约了大笔的医疗费用。通 过肿瘤易感基因检测,进行遗传信息评估,获取个人对环境影响的敏感度,及时的避免不良环境刺激并且接受专业的预防指导,专业的筛查,就可以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生。
2、适合人群:所有人
3、采样方式:口腔黏膜
4、报告周期:大约15-30个工作日
5、报告形式:电子版
6、报告解读:电话或在线解读
1、肿瘤检测(单项)
检测位点:检测2-8个基因位点不等
检测项目:肺癌、乳腺癌(女)、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男)、宫颈癌(女)、卵巢癌(女)、子宫内膜癌(女)
2、肺肠 2 项(套餐)
检测位点:检测7个基因位点
检测项目:肺癌、结直肠癌
3、男性 4 项(套餐)
检测位点:检测16个基因位点
检测项目:肺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
4、女性 4 项(套餐)
检测位点:检测12个基因位点
检测项目: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
5、男性 6 项(套餐)
检测位点:检测23个基因位点
检测项目: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
6、女性 6 项(套餐)
检测位点:检测19个基因位点
检测项目:肺癌、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
7、男性 10 项(套餐)
检测位点:检测37个基因位点
检测项目: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
8、女性 13 项(套餐)
检测位点:检测42个基因位点
检测项目: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膀胱癌、肾癌、甲状腺癌
9、男性 19 项(套餐)
检测位点:检测119个基因位点
检测项目: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肾癌、膀胱癌、胆囊癌、颅内动脉瘤/大脑动脉瘤、胰腺癌、甲状腺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鼻咽癌、胃贲门癌、口 腔和喉部癌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黑色素瘤 、脑膜瘤、前列腺癌
10、女性 21 项(套餐)
检测位点:检测119个基因位点
检测项目: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肾癌、膀胱癌、胆囊癌、宫颈癌、颅内动脉瘤/大脑动脉瘤、胰腺癌、甲状腺癌、卵巢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瘤、鼻咽癌、胃贲门癌 、口腔和喉部癌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黑色素瘤 、脑膜瘤
肺癌发病有8~14%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80%以上肺癌的发生都与烟草有关,然而仅有不到20%的吸烟者发生肺癌,提示遗传易感性在个体肺癌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肺 癌与C3orf21、TERT、TP63基因相关:
C3orf21 基因控制着多种类型癌症的发生,其中就包括非小细胞肺癌。通过对亚洲人种的疾病对照分析,最终确定了3q29区域与NSCLC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C3orf21 基因,它在统计模型下表现出了可信度极高的疾病关联。
TERT影响着一种端粒酶(核糖体蛋白酶)的形成。端粒酶主要作用是维持染色体末端的DNA重复片段的端粒结构,从而防止染色体末端发生异常的融合或分解,调节正常 细胞的生长。当细胞分化成熟后,端粒酶的活性就会逐渐消失。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细胞往往具有高活性的端粒酶。研究表明,超过85%的NSCLC与TERT的 过度表达密切相关。
TP63控制着一种名为p63的与肿瘤相关蛋白的形成。p63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研究表明,p63参与细胞发育、分化及对细胞胁迫响应等过程,从而与癌细胞的形成高度相 关。最近研究表明,TP63基因在亚洲人群中,呈现出与肺癌的风险值高度相关的统计结果,尤其是在不吸烟的人群中。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乳腺癌中99%发生在女性,男性仅占1%。乳腺癌已成为对妇女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之一,乳腺癌是让所有女性深感恐惧的癌 症。乳腺癌与ZNF365、ESR1基因相关:
ESR1控制ESR1蛋白的编码,主要功能是调节雌激素信号转导,在性别发育和生殖功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雌性激素水平的升高与乳腺癌患病风险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 性。
ZNF365控制着ZNF365蛋白的编码。ZNF365蛋白是锌指蛋白的一种,对基因调控起重要作用的转录子,参与细胞分化,胚胎发育等多种生物功能。ZNF365基因在许多癌 症细胞系中高度表达,如果ZNF365发生异位表达,会引起细胞内中心体的改变导致有丝分裂异常,这会使得染色体出现非正常分离,从而发生非整倍性或者恶性转化。
胃癌是指发生于胃粘膜的恶性肿瘤,为消化道常见的癌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胃癌是全世界排名第四个最普遍被诊断的癌症,而且是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二高,被 视为国际间重要的健康危机。胃癌与MUC1、PSCA、PLCE1基因相关:
MUC1控制MUC1蛋白的编码。它主要存在于某些上皮性组织和器官中,在上皮更新与分化,维持上皮完整性和癌的发生与转移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MUC1基因与胃 粘膜细胞癌变的发生表现出极高的关联度。
PLCE1控制PLCE1蛋白的编码。PLCE1蛋白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PLCE1基因表现出与胃癌的高度相关性,尤其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中国人群中。
PSCA控制PSCA蛋白的编码。PSCA蛋白是一种细胞抗原,主要表达于正常的前列腺组织,但在膀胱、胃和食管的移行上皮细胞中也会见到PSCA蛋白及转录子的低表达。
PSCA基因与胃癌的发生表现出了极高的关联度。
结直肠癌是世界第三常见恶性肿瘤。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高峰在50岁左右,但30岁以下的结直肠癌患者并不少见。结直肠癌与MYC、SLC22A3、LOC 120376基因有关:
SLC22A3控制着SLC22A3蛋白的编码。SLC22A3蛋白在转运阳离子药物、毒物和内源性代谢物中起关键的作用,而许多毒物或内源性代谢物能引起肿瘤的形成。一些毒素 或内源性代谢物(如脂多糖和亚油酸代谢物)会诱发肿瘤的形成,SLC22A3基因可能通过某些致癌物间接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MYC可通过染色体易位而活化,最常见的是通过8号染色体与14号染色体间易位,使得8号染色体上的myc基因或其相邻区域与14号染色体的免疫球蛋白重链融合而被活化。 染色体易位改变了myc基因正常的表达调控机制。 除了染色体易位可破坏myc基因的表达调控之外,在某些肿瘤类型中myc基因还受DNA扩增的影响。myc基因在小细胞 肺癌中有较高频率扩增,在很多其它类型上皮癌如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中也有扩增。
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前者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后 者称为肉瘤,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较为少见。继发性或称转移性肝癌系指全身多个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一般多见于胃、胆道、胰腺、结直肠、卵巢、子宫、肺、 乳腺等器官恶性肿瘤的肝转移。肝癌与HLA-DQ、HLA-DR、MICA基因相关:
HLA-DQA1/DRB1控制着一种HLA(人类白细胞抗原)蛋白的形成。HLA是主要存在于人类体内的一种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在抗原识别、递呈、免疫应 答与调控等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HLA抗原表达异常,其表达程度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 毒以及肝细胞癌的风险相关。
MICA控制着MICA蛋白的形成。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MICA是一种膜蛋白,作为配体以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CD8+T(一种淋巴细胞,用于免疫)细胞而 发挥作用。研究表明,MICA在HCV感染中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是由食管鳞状上皮或腺上皮的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恶性病变。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各国差异很大。食管癌的发 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食有关。食管癌与PLCE1、RUNX1、UNC5CL、ADH4基因相关:
UNC5CL控制UNC5CL蛋白的编码。具有典型的死亡结构域,一旦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该结构域的改变,则该基因就会失去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UNC5CL蛋白能够抑制 下游信号蛋白的转录,并使被肿瘤坏死因子或者肿瘤坏死因子与细胞凋亡相关的配体诱导的细胞变得更为敏感。
PLCE1控制PLCE1蛋白的编码,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PLCE1基因也表现出与食管癌的高度相关性,尤其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中国人群中。
RUNX1控制RUNX1蛋白的编码。RUNX1蛋白可接受多种翻译后修饰,其活性可受这些翻译后修饰的影响,从而调节造血细胞的分化、凋亡及自我更新。RUNX1在非约束态 下,对造血系统外的癌症发生起到一定作用,RUNX1功能的异常表达,会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这些都表明RUNX1在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影响着癌 症易感性的关键作用机制。
ADH4基因编码乙醇脱氢酶(classII)4π亚基,是乙醇脱氢酶家族一员。该酶家族成员可以代谢广泛的基底,包括乙醇、视黄醇、其他的脂肪醇、羟甾类和氧质过氧化物。 ADH4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食管癌风险增加相关。
肾肿瘤在泌尿系肿瘤中较常见,仅次于膀胱肿瘤。绝大多数原发性肾肿瘤为恶性,包括肾细胞癌、肾母细胞瘤及肾盂癌等。肾癌发病男女患者比例约为2∶1,发病年龄可见 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肾癌与EPAS1基因相关:
EPAS1该基因编码的转录因子参与氧调节的基因诱导,当含氧量降低诱导发生。含有碱性区-螺旋-环-螺旋-PAS结构域的转录因子超家族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 要的作用。
膀胱癌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于儿童。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发年龄50~70岁。膀胱癌患者中男性居多,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膀胱癌是泌尿系 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膀胱癌与MYC、TACC3、TP63基因相关:
MYC可通过染色体易位而活化,最常见的是通过8号染色体与14号染色体间易位,使得8号染色体上的myc基因或其相邻区域与14号染色体的免疫球蛋白重链融合而被活化。 染色体易位改变myc基因正常的表达调控机制。 除了染色体易位可破坏myc基因的表达调控之外,在某些肿瘤类型中myc基因还受DNA扩增的影响。
TACC3基因编码转换酸性卷曲螺旋蛋白家族一员。改编码蛋白是一种motor spindle蛋白在有丝分裂纺锤体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改蛋白在某些癌细胞生殖分化中起到重 要作用。
TP63控制着一种名为p63的与肿瘤相关蛋白的形成。p63蛋白是一种转录因子,它与DNA某些区域相互作用,从而间接的控制着某些特定基因的活性。p63参与细胞发育、 分化及对细胞胁迫响应等过程,从而与癌细胞的形成高度相关。
胆囊癌泛指原发于胆囊的恶性肿瘤。从组织学分类看,以腺癌所占比例最高(大于80%),其次为鳞癌、混合癌及未分化癌。胆囊癌以老年女性为主,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 发病比长江以南地区高;农村比城市发病率高。胆囊癌与USC1 - CAAP1、DNAJB9 - EIF3IP1 基因相关:
TUSC1该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区域,是癌变中关键的肿瘤抑制基因。
CAAP1位于9p21.2区域,含有7个外显子。DNAJB9 (基因是J蛋白家族的一员。在许多细胞进程中J蛋白功能通过70KD热激蛋白的ATP酶活性来调节。该编码蛋白位于内 质网内。该蛋白通过内质网胁迫诱导,在保护胁迫细胞的凋亡中有重要作用。TEIF3IP1 位于7q31.1,一个外显子。
女性人群宫颈癌的一生患病率为0.81%。宫颈癌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是人体最常见的癌瘤之一,不但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瘤中占首位,而且是女性各种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 癌瘤。宫颈癌与IL12B、IL12A、HLA-DP基因相关:
IL12B基因编码细胞因子家族白介素12(IL-12)β亚基p40。能诱导Th1细胞分化,促进γ干扰素的产生,,处于Th1免疫过程的中心地位。在针对HPV等病原体的免疫过程中需要 IL12的作用使初始T细胞优先向Th1细胞分化,从而促进HPV等病原体的清除过程,减少其持续感染的机会。能激活Th1细胞免疫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从而抑制肿瘤生成并能 诱导已发生的肿瘤消退。
IL12A基因编码细胞生长因子亚基,其作用与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并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细胞生长因子需要T细胞依赖型干扰素(IFN)-γ,并且这对Th1和Th2细胞 分化很重要。淋巴细胞对生长因子的响应是有转录蛋白STAT4催化剂调解的。一氧化氮合成酶2A(NOS2A/NOS2)被发现在先天免疫中细胞生长因子的信号途径所必须的。 HLA-DP通过对胞外蛋白的多肽展示了在免疫系统的中心作用。参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或肿瘤细胞增殖,加强了宫颈癌遗传免疫学和致癌因素假设理论认识。可能影响 HPV感染和整合的机制有关。
动脉瘤是动脉血管壁局部薄弱而产生的瘤样突起,脑动脉较全身其他部位血管更加薄弱,是动脉瘤的多发部位。颅内动脉瘤与CDKN2BAS、ALDH2、EDNRA、CDKN2A/ 2B基因相关:
EDNRA控制着EDNRA蛋白的编码。EDNRA主要位于脑血管系统的血管平滑肌细胞,负责调解血管收缩和扩张。EDNRA的变异与一些脑血管疾病,如偏头痛、心肌梗死等 有关。此外,在高血压患者中,也发现了ENDRA基因的高表达现象。
ALDH2控制着ALDH2(即乙醛脱氢酶2)的编码。ALDH2基因中,引发“酒精红脸”效应的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在亚洲人群中表现的尤其高,意味着具有该基因型的个体或 许由于自知不胜酒力,从而间接降低了颅内动脉瘤的风险,因为乙醇的摄入量一直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CDKN2A/2B主要编码两种不同的抑癌蛋白,CDKN2A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属于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因子基因家族,具有调节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CDKN2B基因 也是一种与肿瘤细胞高度相关的基因。它也可以实现对细胞周期的控制,而且在相当多的各类肿瘤细胞中都发现了该基因的变异和缺失现象。
CDKN2BAS控制着蛋白的编码。该基因位于CDKN2B和CDKN2A两个基因之间,亦被称为ANRIL。该基因是一个与心血管疾病遗传相关的易感性位点,其与颅内动脉瘤密 切相关。CDKN2BAS基因可以使其邻居CDKN2A基因所控制的p15INK4b和p16INK4a蛋白严重减少,从而引发冠状动脉疾病和血管细胞增殖。
胰腺癌是胰脏出现的癌症,其恶性肿瘤会在患者的胰脏生长。通常认为胰腺癌是常见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胰腺癌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5~2:1,男性患者 多于绝经前的妇女,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率与男性相仿。胰腺癌与PRLHR、TFF1、BACH1、FAM19A5基因相关:
PRLHR控制PRLHR蛋白的编码。PRLHR蛋白在人体中主要参与泌乳,维持能量平衡和其它生理功能的调节。实验发现,在缺少了PRLHR基因的小鼠中,会由于能量消耗的 改变而引发肥胖,该代谢综合征表型与许多类型的癌症尤其是胰腺癌的高风险强烈相关。
TFF1(Trefoil Factor 1):控制着TFF1蛋白的编码。TFF1蛋白是TFFs家族成员的一种。TFFs家族是一类主要由胃肠道细胞分泌的小分子多肽,结构稳定,能抗酸、耐热及 抗蛋白酶,对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当消化道黏膜出现溃疡、炎症以及肿瘤等病理情况时,TFFs表达会发生异常。研究发现,除了上皮细胞受损及消化道炎症刺激下TFF1瞬时 增高表达外,在多数肿瘤乳如结肠癌、肺癌、胰腺癌等也会出现TFF1高表达。
BACH1基因编码BACH1蛋白,是CNC-bZip家族的一种。BACH1蛋白属于亚铁血红素结合蛋白,作为一种转录因子,主要转录HMOX1蛋白,而HMOX1基因往往在人类 癌症中过度表达。
FAM19A5控制着FAM19A5蛋白的编码。FAM19A5是五个同源小分泌性蛋白家族中的成员之一,该家族蛋白主要表达于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并作为一种大脑特有的趋化 激素或者神经激肽调节免疫系统和神经细胞。
各种类型的甲状腺癌年龄分布亦异,乳头状腺癌分布最广,可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至百岁老人,滤泡状癌多见于20~100岁,髓样癌多见于40~80岁,未分化癌多见于40 ~90岁。甲状腺癌与NKX2-1、FOXE1基因相关:
FOXE1基因无内含子属于转录因子家族,叉头状区域是其特征。该基因功能作为甲状腺转录因子可能在甲状腺形态发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因突变与先天性甲状腺功 能低下、腭裂、甲状腺发育不全相关。该基因的区域定位表明该基因可能与鳞状细胞上皮瘤和遗传感觉神经1型相关的候选基因。
卵巢癌是卵巢肿瘤的一种恶性肿瘤,是指生长在卵巢上的恶性肿瘤,其中90~95%为卵巢原发性的癌,另外5~10%为其它部位原发的癌转移到卵巢。由于卵巢癌早期缺少 症状,即使有症状也不特异,筛查的作用又有限,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卵巢癌与HOXD1,HOXD3、BNC2基因相关:
BNC2控制碱性核蛋白2的编码,进化上极度保守的DNA结合锌指蛋白之一。在人类许多细胞组织上都有所表达,其中包括有上皮组织和生殖细胞。BNC2浓缩在核聚集体, 放线菌素D处理能引起BNC2的再分配,这表明BNC2参与mRNA加工。研究发现BNC2基因与女性生殖系统病变相关。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在我国,其占所有恶性淋巴瘤的比例超过40%。它多发于中老年人,通常是原发性的,但也可由低度恶性淋巴瘤进展或 转化而来。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与LNX2、CDC42BPB基因相关:
CDC42BPB基因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的成员。编码蛋白包含a Cdc42/Rac -binding p21 结合区域类似PAK激酶。
鼻咽癌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尤其是广东省为高发区,又有“广东瘤”之称。本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非常 重要的意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好发年龄35~60岁。鼻咽癌与HLA-F、ITGA9基因相关:
HLA-F基因属于HLA class I 重链旁系同源,它编码一个非典型重链和一个β-2微球蛋白轻链形成一个异二聚体和重链固定在膜上。该分子被定位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少量 存在某些类细胞的细胞表面。研究表明HLA与鼻咽癌关系密切,HLA与鼻咽癌发生相关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ITGA9基因编码一个α整合素。整合素是由一个α链和一个β链组成的整合膜糖蛋白异二聚体其调节细胞-细胞和细胞与基质间的粘附。该基因编码蛋白结合到β1链形成整合 素是VCAM1受体和骨桥蛋白受体。ITGA9表达式是广泛分布于正常的人上皮细胞和肌肉。研究表明ITGAG有鼻咽癌发生相关。
胃贲门癌在肿瘤学上指原发于贲门(食管与胃的接口)处的恶性肿瘤,国际胃癌协会和国际食管疾病协会将贲门癌定义为肿瘤中心位于食管与胃结合部,贲门近端/远端5厘 米以内的腺癌。胃贲门癌与PLCE1、MUC1基因相关:
PLCE1控制PLCE1蛋白的编码。对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它是与胃癌发生高度相关的癌基因。研究表明,PLCE1基因也表现出与胃癌的高度相关 性,尤其比较明显的表现在中国人群中。
MUC1控制MUC1蛋白的编码。主要存在于某些上皮性组织和器官中,在上皮更新与分化,维持上皮完整性和癌的发生与转移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MUC1在癌变时可 发生量和质的改变,出现新的抗原表位且MUC1是最先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的细胞表面分子之一,肿瘤MUC1可以非MHC限制性和MHC限制性方式活化CTLs这些活化的 CTLs可杀伤表达MUC1的肿瘤细胞。研究表明,MUC1基因与胃粘膜细胞癌变的发生表现出极高的关联度。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之总称,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喉癌的发病率占全身癌症的1~5%,近年来发病率呈增多趋势,发病年龄趋于提前,以40~60 岁为主,男性比女性多见,约为8:1。在耳鼻喉科领域中居第三位,仅次于鼻咽癌和鼻腔、鼻窦癌。口腔和喉部癌与ADH7基因相关:
ADH7(基因编码class IV乙醇脱氢酶 7μ或σ亚基,是乙醇脱氢酶家族一员。该基因编码的酶在乙醇氧化上是低效的,但是最有活性的视黄醇脱氢酶,因此它可能参与视黄 酸的合成,视黄酸是细胞分化重要的激素。该基因在胃部表达远比肝丰富。可变剪切导致多个转录变异。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影响血液及骨髓的恶性肿瘤,产生大量不成熟的白细胞并在骨髓内聚集,抑制骨髓的正常造血;导致病人出现贫血、容易出血、感染及器官浸润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5~60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60岁以上患者占到30%,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与C6orf97基因相关:
C6orf97基因周围区域与乳腺癌和骨矿物质密度相关。研究表明,该基因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关联。
恶性黑素瘤亦称黑色素瘤或黑色素癌。恶性黑素瘤可发生于皮肤亦可发生于黏膜。具有一定的种族特性,白种人最易发生皮肤恶性黑素瘤,而黄种人以及黑人则以黏膜恶性 黑素瘤最为常见。在皮肤癌瘤中恶性黑素瘤居第3位。黑色素瘤与SLC45A2基因相关:
SLC45A2基因编码一种转运蛋白介导黑色素合成。该蛋白被表达在一个高百分率的黑色素瘤细胞系中。该基因的突变引起眼睑白化症4型,并且该基因的多态性与皮肤和头 发颜色变异相关。多转录本变异编码不同亚型在该基因中被发现。
脑膜瘤的主要症状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精神异常、抽搐等。脑膜瘤的病因迄今不完全清楚。临床发现,颅脑外伤、病毒感染、放射照射、遗传因素或者内 源性因素如激素、生长因子等均可能是形成脑膜瘤的因素。脑膜瘤与MLLT10基因相关:
MLLT10基因编码转录因子并且明确了该基因与导致多种白血病的染色体重组相关。多转录变异编码不同的亚型。在10p12.31 明确的风险变异表明MLLT10在脑膜瘤形成过 程网络中起到重要作用。
男性人群前列腺癌的一生患病率为0.70%。前列腺癌患者主要是老年男性。主要有血尿、排尿困难等症状。前列腺癌发病有42~57%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其发生还与种族、 性激素、食物、环境有关。前列腺癌与RAD23B/KLF4、LILRA3基因相关
RAD23B控制着RAD23B蛋白的编码。该蛋白参与人体内的核苷酸切补修复过程。可以与一种糖基化酶结合,从而参与DNA损伤后的碱基切除修复过程。
LILRA3蛋白是免疫受体蛋白家族中的一员,该蛋白在单核细胞以及B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树突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中低表达,它们在免疫细胞里面与第一类MHC抗原结合 参与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该基因由于人群中大量个体所发生的基因区域整段缺失而体现出极为复杂的多态性,研究表明LILRA3基因与前列腺癌致癌作用有关。
据上海市的统计资料显示, ,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2006年上升为 10. 44万 /10万, 已成为上海市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首位。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 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之一,每年有接近20万的新发病例,并是导致死亡的第三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仅次于卵巢 癌和宫颈癌)。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发病率在各地区有差异,在北美和欧洲其发生率仅次于乳腺癌、肺癌、结直肠肿瘤,高居女性生殖系统癌症的首位。在我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亦逐年升高,目前仅次于宫颈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子宫内膜癌与CAPN9、HNF1B相关:
CAPN9基因编码钙蛋白酶,钙蛋白酶系统的主要作用对象是细胞骨架蛋白、蛋白激酶和磷酸酶以及激素受体。钙离子和氧化应激触发激活钙蛋白酶。研究人员发现CAPN9 基因与子宫内膜癌症相关。
HNF1B基因控制HNF-1β表达,HNF-1β是一种转录因子,在不同组织类型中调控组织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在肾脏、胰腺、肝脏、苗勒氏管的胚胎发育有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 在不典型内异症、良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以及内异症相关的透明细胞癌中均存在HNF-lβ表达。
收起
收起
通过基因检测,对人体MTHFR基因及MTRR基因做检测,可以及早发现不同个体对叶酸的吸收利用水平,从而筛查出容易引起叶酸缺乏的高危人群,实现个性化增补叶酸( 因人而异地确切给出叶酸补充计划和补充量),从而增强叶酸补充依从性,以降低新生儿出生缺陷风险。
1、可对孕围产期发生的相关疾病,如:神经管畸形、妊娠期高血压病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行评估。
2、针对MTHFR、MTRR等基因的突变,可针对性的增用叶酸等药物进行预防性干预,这对临床用药指导有重要意义。
3、通过基因体检筛查出高危人群,使其提高叶酸服药的依从性,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神经管缺陷(NTDs)等疾病的发生率。
目前,叶酸代谢能力基因检测就可以给予你精确补充叶酸的指导。
基因 | 基因功能 | 风险基因型描述 |
MTHFR | 催化产生5-甲基四氢叶酸,参与甲基传递及核苷酸合成通路。 | MTHFR酶活性降低,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积累。 |
MTRR | 将失活的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为活性状态,维持甲基传递通路继续进行。 | MTRR酶的活性降低,易导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神经管缺陷等疾病。 |
为什么叶酸补充标准“一刀切”效果不好?
叶酸缺乏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主要原因。我国是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家,每年出生的缺陷儿数量约占全世界的20%。我国是全球神经管畸形高发国家,最常见的就 是脊柱裂儿和无脑儿,原因是母体叶酸缺乏。叶酸的临床功能除了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外,还能降低孕妇妊娠高血压、自发性流产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早产以及新生儿低 出生体重等发病率。叶酸在蛋氨酸循环中的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叶酸缺乏,5-甲基四氢叶酸合成不足,导致同型半胱氨酸在体内堆积,高浓度的同型半胱氨酸能损坏血管的 内皮细胞,成为重要的心脑血管致病因素,同型半胱氨酸作用于敏感的胚胎神经细胞,可造成无脑畸形和脊柱柱裂等中枢神经发育不良。中国育龄妇女体内叶酸缺乏较普遍, 每三个育龄妇女就有一人缺乏叶酸。
据国家卫生部研究推荐孕期叶酸补充量为400微克/天,可以将显著降低患儿的出生缺陷,如能够降低神经管畸形NTDs(41%-85%),但是还有15%-59%却效果不明显。 经调查发现,2009年国家实施增补叶酸项目之后,全国出生缺陷率没有明显下降。
为什么?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发现了人体内与叶酸吸收代谢相关的两个关键基因:MTHFR(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和MTRR(甲硫氨酸合成酶还原酶)。 这两个酶活性的降低会直接影响叶酸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能力,以及同型半胱氨酸转运代谢能力。由于每个人都携带着不同程度酶活性的MTHFR和MTRR,也就造成了每个人 对叶酸利用能力的差异,这就是为什么一刀切补充叶酸的方式并非适合每个人的重要原因!
例子:
对MTHFR进行检测,会有以下三种结果:
①基因型为677CC→MTHFR酶活性为100%
②基因型为677CT→MTHFR酶活性为71%
③基因型为677TT→MTHFR酶活性仅为34%
为什么需要进行叶酸代谢能力基因检测?
综上所述,一刀切补充叶酸并不适合每个人,我们需要一种精确的补充叶酸的方法,做到真正的个体化。
通过对上述基因的检测,可以对受检者叶酸代谢能力做出风险评估,一般分为4种情况,以下是针对四种情况所提供的补充方案。
检测结果 | 孕前3个月 | 孕早期(0~12周以前) | 孕中/后期(13~40周) |
较低风险 | 400微克/天 | 400微克/天 | 注意食物补充,可不需额外补充 |
低度风险 | 400微克/天 | 400微克/天 | 400微克/天 |
中度风险 | 400微克/天 | 800微克/天 | 400微克/天 |
高度风险 | 800微克/天 | 800微克/天 | 400微克/天 |
1、了解体内清除苯并芘的代谢酶效率,获知苯并芘清除速度,评估烟草对烟民的致癌强弱。
2、通过尼古丁依赖性检测了解自身遗传决定的烟瘾成瘾性,认识自己吸烟的生理意义,正确指导戒烟。
3、个体酒精代谢能力是由基因决定的,正确认识自己的酒精代谢能力,避免过度饮酒造成身体伤害。
烟酒损伤项目包括: 烟草致癌、尼古丁成瘾以及酒精代谢能力,9个基因位点。
1、烟草致癌性
苯并芘是烟草中最主要的致癌物,只要纳克级别的苯并芘,就可以改变DNA的结构和功能,一旦这样的改变不能被修复,就能发生癌变。烟草致癌与CYP2B6、CYP1A1有 关CYP2B6是人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家族中三种最重要的外源毒物代谢酶之一。还参与7%常用药物代谢以及内源性激素和食物成分的代谢,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具 有功能意义的基因突变导致CYP2B6酶活性降低,导致蛋白含量及催化活性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CYP2B6参与尼古丁等烟草有毒物质代谢。CYP1A1占肝脏P450的比例不 到1%但参与2.5%的药物代谢。CYP1A1参与烃类致癌物的代谢,可以活化苯并芘等多环芳烃化合物,苯并芘是一种具有强致癌性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需经CYP1A1活化后 才能致癌。带有突变型CYP1A1基因的个体患肺癌的危险性是其他基因型的7.3倍。
2、对尼古丁的依赖性
尼古丁是烟草中主要的成瘾源。重复使用尼古丁也增加心脏速度和升高血压并降低食欲。大剂量的尼古丁会引起呕吐以及恶心,严重时人会死亡。尼古丁依赖与CHRNA5、 CHRNA3有关CHRNA5(乙酰胆碱受体亚单位a5)是重要的乙酰胆碱受体亚基,中枢神经元上存在尼古丁样乙酰胆碱受体(nAChRs ) , 与尼古丁有高亲和力 。烟草中的尼古 丁可激活神经元 nAChRs ,产生生物学效应, 从而导致尼古丁成瘾 。 CHRNA3表达的尼古丁受体蛋白(CHRNA3)它与烟草中的尼古丁结合,产生与乙酰胆碱相似的欣快感, 从而造成尼古丁的成瘾性。
3、酒精代谢能力
酒,特别是烈性酒,一般通过口腔、食管、胃、肠粘膜等吸收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并于5min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待到30-60min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就可达到最高 点。其中胃可以吸收10%—20%的酒,小肠吸收75%-80%。一次饮用的酒60%于一小时内吸收,两个小时可全部吸收。酒精在人体内氧化和排泄速度缓慢,所以吸收后积 聚在血液和各组织中(脑组织中的酒精浓度是血液酒精浓度的10倍)。绝大多的酒精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只有及少量(约2%-10%)酒精没有氧化分解直接经肾从尿中排出 或经肺从呼吸道呼出或经皮肤汗腺随蒸发排除。酒精代谢与ADH1B、ALDH2相关。ADH1B基因编码乙醇脱氢酶1B,能够把乙醇迅速降解为乙醛,乙醇脱氢酶是人体内重 要的代谢酶,它与乙醛脱氢酶(ALDH)构成了乙醇脱氢酶系统,参与体内乙醇代谢。ALDH2编码乙醛脱氢酶,负责催化乙醛氧化为乙酸的反应,肝中的乙醇脱氢酶负责将乙 醇氧化为乙醛,生成的乙醛作为底物进一步在乙醛脱氢酶催化下转变为无害的乙酸。
儿童基因检测是一种先进的,专门用于检测评估儿童先天优势潜能及健康体质的生物信息分析技术。通过提取儿童口腔黏膜细胞里的DNA,检测出与儿童健康成长相关的基 因突变。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智力、性格、运动、体型、健康的遗传密码,掌握孩子的优势潜能,提前预测成长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儿童基因体检从人类遗传学的角度为教育 培养提供一份“个性化指南针”。
儿童健康成长14项先天特征基因检测套餐包含五个部分共计14个检测项目:
智力(操作能力、认知领悟能力、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记忆能力);
性格(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运动(肌肉爆发力、骨密度);
体型(肥胖、身高);
健康(近视、儿童哮喘、乳糖不耐受、酒精伤害、尼古丁伤害)
操作能力也被称为实践能力,是将空间、知觉、视觉、运动等能力综合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等都受到操作能力的影响。操作 能力是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操作能力与SNAP-25基因相关:
SNAP-25是一种与突触小体相关的蛋白质,在脑内尤其是在海马神经元内表达丰富。SNAP-25与突触融合蛋白和突触小泡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三元复合物--SNARE复合物, 它参与依赖Ca2+的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SNAP-25不仅在突触小泡的胞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且在突触小泡的组装和轴突与树突的生长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SNAP-25还参与受体的转运过程。总的来说,SNAP-25在一系列神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对日常活动的认知,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领悟是指知觉能力,通俗来说就是悟性。认知领悟与COMT、BDNF、ApoE基因相 关:
COMT基因编码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编,是一种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的酶,它通过催化儿茶酚胺在3位轻基上甲基化而降解,是具有生物活性或毒性的儿茶酚胺的主要代 谢酶,也是中枢神经元外多巴胺主要的降解酶,是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调节器。个体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活性的变化,可影响到机体内多巴胺代谢过程,进而作用 到前额回路,影响到个体的认知过程。
BDNF编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源于神经元及其靶细胞,广泛分布大脑皮层、髓质、小脑、海马等处。BDNF与轴突生长、神经元的可塑性和凋亡有关,其特异性受体为 跨膜受体酪氨酸酶B(TrkB)。BDNF的生物学效应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产生和维持,作用对象包括多种细胞如神经元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甚至某些免疫细胞等。由于基因 编码异常生成的BDNF,不能达到其应有的神经保护和修复功能。BDNF基因的单核普酸多态性会使得BDNF生成减少,患者记忆功能下降,颖叶和额叶体积减小。
ApoE基因编码的ApoE载脂蛋白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载体蛋白,主要在肝脏中合成和分泌,释放到血浆中构成运输和转运胆固醇和磷脂主要的载脂蛋白,此外,少量的 ApoE也可在脑、肾上腺、骨骼等处合成。大脑中的 ApoE 是由脑内的星型胶质细胞合成和分泌,在特定的环境下也可由神经元及小胶质细胞分泌合成,主要承担胆固醇和 磷脂的动员和再分布,参与微管蛋白结构与功能稳定性的维持、损伤神经元的再修复、鞘磷脂变性后的代谢等。ApoE载脂蛋白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的配体。 LRP是大脑内重要的胆固醇受体之一。
语言表达和理解是指在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和理解字、词、句、段的能力。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言语能力,还反映了他的思维水平、文化 修养、道德修养和审美修养。语言表达和理解与COMT基因相关:
COMT基因编码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是一种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的酶,它通过催化儿茶酚胺在3位轻基上甲基化而降解,是具有生物活性或毒性的儿茶酚胺的主要代谢 酶,也是中枢神经元外多巴胺主要的降解酶,是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调节器。多巴胺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各种功能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如高级认知 功能、情绪、正性强化和神经激素的释放。而脑功能发育延迟、神经功能障碍则可能会引起说话延迟、语言的表达和(或)理解困难等。
记忆力是指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记忆的形成需要大脑中相关神经的工作。记忆力与BDNF、 KIBRA、COMT基因相关:
BDN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长期以来被证实与脑细胞存活、正常学习和改善记忆相关。BDNF是神经营养素家族的成员之一,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并在其发育过程中 起到维持和调控神经元存活、分化以及突起生长的重要作用。研究表明,BDNF除了在神经系统发育这一特定时期具有重要的营养作用外,还通过其高亲和力酪氨酸激酶受 B参与长时程增强的诱导、维持以及突触结构修饰等突触可塑性变化,并且参与多种学习记忆的过程,如Morris水迷宫、放射迷宫、场景性恐惧条件记忆和被动回避学习后, 海马中BDNF mRNA的表达快速升高,提示BDNF的基因转录与学习记忆过程密切相关。
KIBRA编码突触后蛋白而发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KIBRA/WWC1(rs17070145)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进行记忆任务提取时相应脑区激活较C等位基因纯合子携带 者明显增加。
COMT主要灭活儿茶酚胺类递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对于人类而言,中枢系统多巴胺(dopamine,DA)是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调节中 枢神经系统各种功能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如高级认知功能、空间记忆、运动功能、情绪、正性强化和神经激素的释放。人双侧海马体积随着工作记忆正确率上升而显著增加, 而对于中国人群的研究发现随着Met等位基因的数目增加工作记忆正确率和双侧海马体积都出现显著的下降趋势。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在儿童期很常见的精神失调。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涣散及集中困难、活动过度和冲动,常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 不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与COMT、ADRA2A、CLOCK基因相关:
COMT(儿茶酚胺氧甲基转移酶)基因是多巴胺代谢通路中重要的代谢酶,可降解多巴胺,广泛存在于前脑、基底神经节及边缘系统。参与多种中枢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 甲肾上腺素的分解代谢。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与单胺类[儿茶酚胺(DA、NE),5-HT]递质代谢通路障碍有关,其遗传病因学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代谢 酶等基因表达方面。
ADRA2A(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编码G蛋白偶联受体亚家族的成员,其受体主要调节由交感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因此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调解中起 着重要的作用。另外,ADRA2A是儿茶酚胺的一个调控因子,有报道指出儿茶酚胺与能量代谢有关。
CLOCK基因是内源性分子昼夜生物钟的最重要的基因之一,它转录和编码的CLOCK蛋白是哺乳动物形成昼夜节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CLOCK基因功能异常所表现的特征与 ADHD的某些临床表现类似。CLOCK基因转录翻译的CLOCK蛋白介导多个昼夜节律基因的转录调控,是调节哺乳动物昼夜节律的核心蛋白之一。近年来,多个不同研究小 组发现位于CLOCK基因3’非编码区的多态性位点T3111C与包括精神分裂症、重症抑郁以及双相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存在关联。
运动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检测的基因与运动素质中的爆发力相关,爆发力指肌肉间的相互协调能力,力量素质以及速度素质 相结合的一项人体体能素质。肌肉爆发力与ACTN3基因相关:
ACTN3编码蛋白作为快肌纤维Z线的结构成分,ACTN3的存在有利于人类速度力量型运动技能的发展,ACTN3基因野生型纯合子运动员的肌肉内II型快肌纤维多于突变型纯 合子,对运动训练的反应性也强些。因此认为ACTN3是一个与肌肉爆发力有关的基因。人类ACTN3基因的多态性导致约10亿人缺乏ACTN3蛋白,而ACTN3不会引起肌肉 的疾病,只是不利于力量和速度型运动技能的发展。它也许能更有效的利用能量,有利于耐力运动项目。
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骨密度是反应骨健康的 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其值越大表明骨健康越好。并且青少年时期是骨密度增加的关键时期,骨密度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峰值骨量的大小。而研究证实,峰值骨量的多少与青 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以及预防老年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骨密度常被看作衡量骨生长发育和骨健康的重要指标。骨密度被普遍认为是预测骨质疏松性骨 折最重要的风险因子,骨密度每降低一个标准差,脊椎或髓部骨折的风险就会增加2~3倍。由此可见,骨密度是在骨质疏松症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替代表型。骨密度与VDR、 HMGA2、OPG基因相关 :
VDR基因位于染色体12q13-14上,目前已发现VDR基因含有5个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别是:BsmI、ApaI、TaqI、FokI、Tru9I的酶切位点。维生素D 缺乏可引起低骨矿物质密度(BMD)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增加。维生素D受体(VDR)的BsmI多态性(rs1544410)可影响骨密度的变化和循环骨钙素水平。
HMGA2(高迁移率族蛋白A2)是一个备受关注身高候选基因,编码一个高迁移率族蛋白。HMGAZ中的rs1042725在中国人群和欧洲裔人群中都与身高显著关联。身高和 骨代谢密切相关,因此HMGAZ在骨代谢中可能有重要作用,HMGAZ与骨质疏松症相关。
OPG(骨保护素基因)被称为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具有调节骨密度的作用。在人体内,OPG广泛分布于肺、心、肾、胎盘、肝、胃、皮肤、脑、脊髓、甲状腺和骨骼等 组织。OPG是激活因子基因(RANKL)的诱导受体,它与RANKL结合后影响其后期与核因子kappa受体活化子(RANK)在破骨细胞表面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骨吸收。
同样的进食量和运动量,能量消耗率越高越不容易产生肥胖。肥胖与BDNF、FTO基因相关:
BDNF基因位于11q13,BDNF与肥胖症有关,BDNF可能影响下丘脑神经元的早期发育,从而使能量代谢调控的神经元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进而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对摄食和 能量代谢进行调节。BDNF的厌食作用可能是通过与VMH和DMN上的TrkB受体结合完成信号的转导,从而引起饱感,降低摄食。此外BDNF还参与瘦素(leptin)调节黑 色素皮质激素受体(MC4-R)的过程。VMH内BDNF升高可以抑制摄食,而VMH中MC4-R可控制BDNF表达,这就说明BDNF是一种重要的通过MC4-R调节能量平衡的效 应因子。
FTO基因会抑制新陈代谢,降低能量消耗效率,导致肥胖。FTO基因编码一种酮戊二酸 依赖的核酸去甲基化酶,可在维生素C及Fe(II)诱导下催2OG产生琥珀酸盐和二氧化碳, 其作用与人类基因组中具有脱甲基作用的ABH2 和ABH3 基因的产物相似,可在有氧条件、Fe(II)及维生素C诱导下,在细胞核中催化单链DNA中的3-甲基胸腺嘧啶 (3-meT)发生脱甲基反应,且对单链RNA(ssRNA) 中的3-甲基尿嘧啶脱甲基作用更为明显。研究发现FTO可通过氢键与3-meT以及3-meU的两个羟基氧作用发挥其识别作 用。FTO 所具有的这种去甲基化作用可能调节了某些代谢相关基因,而这些作用的失调也许与肥胖有关。
人的身体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身高受着遗传、营养、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人体的纵向生长,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身高与COL11A1、HMGA2、IGF-1R基因相 关:
COL11A1基因编码XI型胶原蛋白αl链,该胶原蛋白主要位于软骨细胞外基质(ECM)中,对软骨胶原纤维的形成以及ECM组织化发挥作用,分子酸性末端有85个氨基酸残基 结构域,为II、IX胶原蛋白分子提供位点,并调节胶原纤维的直径大小。
HMGA编码高迁移率蛋白A是富集在染色质上的非组蛋白,HMGA包括HMGAla、HMGAlb、HMGAlc和HMGA2。它的表达产物DNA结合区域能够特异性结合到DNA序 列上富含AT的小沟内,形成半月形的结构(AT-hooks),单个AT-hooks识别的是与目标的DNA小沟结合结构,而不识别核苷酸序列本身且特异性低,但是当2-3个AT- hooks同时与一个DNA分子结合的时候,就能表现出很高的亲和力,通过这种结合,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结构,使染色质发生弯曲、拉伸、卷曲或解链,进而调节靶基因的转 录HMGA2可以直接与其他蛋白复合体相互作用。
IGFs基因编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属于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在细胞的分化、增殖以及个体的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IGFs家族由两种低分子多肽(IGF1、 IGF2)、两类特异性受体(IGF-1R、IGF-2R)及六种结合蛋白(IGFBP)组成,与特异性靶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功能。
引起近视眼的内因则包括遗传因素和发育因素。有近视基因的人在一般环境中更容易发生近视。近视与Pax6基因相关:
Pax6 基因作为眼睛发育的重要基因,对控制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在眼睛发育过程中,Pax6从胚胎第8天前表达,时间早于任何形态学分化。表面外胚层中, 形成基板前Pax6就已经表达,一直持续表达到晶状体分化,最终存在于成人晶状体和角膜上皮。在前神经板中Pax6表达,但在视泡中,Pax6表达被限制在远端,即视柄和 RPE外。当神经元分化开始,Pax6在多数分化的神经元中降调节,但在神经节和无长突细胞中仍表达。这种动态的和进化的保守性暗示了Pax6在眼发育中扮演了重要的作 用。Pax6表达于眼球各种组织中,包括视盘、视泡、晶状体、角膜上皮、虹膜、睫状体、神经视网膜各层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中。
儿童哮喘是一种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的最常见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其早早期预防对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儿童哮喘与 CHI3L1、ORMDL3基因相关:
CHI3L1基因编码的YKL-40或人类软骨糖蛋白39(HCgp-39)是一个40kD的哺乳动物糖蛋白。虽然YKL-40缺少酶的特性,但它可 以结合广泛表达的甲壳糖,从而参与到炎 症和组织重塑。大量表达的YKL-40与某些疾病的组织炎症和重塑以及细胞生长异常的病理特点有关,如动脉粥样硬化、精神分裂症、肝纤维化和一些恶性肿瘤。在哮喘患者 中,血清YKL-40的水平是升高的,循环中YKL-40的水平与哮喘的严重程度、上皮下基底膜的厚度及肺功能相关。一项横断面的研究表明CHI3L1基因的单核苷酸突变通过改 变血清YKL-40的量来影响哮喘的发生、发展。
ORMDL3所在的17q21区域中的遗传多态位点与儿童哮喘显著相关,并且在EB病毒感染的哮喘儿童的淋巴母细胞系中,该区域中的遗传多态还与ORMDL3基因的表达水平 密切相关。ORMDL3基因编码一个含有153个氨基酸的内质网四次跨膜蛋白,其在人类组织中表达广泛,特别是在肝脏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高表达。研究表明ORMDL3在 内质网上与钙泵共定位,抑制钙泵的功能,影响钙离子平衡并且能够促进内质网应激和未折叠蛋白反应,表明ORMDL3可能参与内质网有关的炎症反应。
乳糖不耐受是指在摄入大量乳糖后因无法正常代谢乳糖而出现腹泻、腹胀或腹绞痛等症状。乳糖不耐受与人类尤其是婴儿期的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影响着全世界近1/3至 1/2的人口(尤其是亚洲和非洲人)对乳类的利用。乳糖不耐受可影响铁和钙的吸收,临床可能出现缺铁及铁缺乏的症状,严重的乳糖不耐受可导致机体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紊 乱危及生命。婴幼儿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典型的粪便为黄色稀便,带泡沫及酸臭味。乳糖不耐受症的治疗与其临床类型密切相关,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应终身禁食乳糖,对于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首要的治疗是原发病的治疗,对于先天性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导致的难治性腹泻或营养不良,要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避免滥用抗生素。乳糖不耐受 与MCM6相关:
乳糖酶又称β-半乳糖苷酶,对乳糖起水解作用的酶确切地说应是根皮苷水解酶(LPH)。LPH是一种肠上皮细胞微绒毛膜上的糖蛋白,具有两种酶活性:(1)乳糖酶 (β-D-半乳糖水解酶);(2)根皮苷水解酶(糖基-N-神经酰胺-葡萄糖水解酶)。妊娠8~34周,胎儿的乳糖酶活性已经形成并逐渐上升,妊娠晚期发展更为迅速,婴儿 期出现峰值。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乳糖酶活性持续至2~15岁,然后下降至成人乳糖酶缺乏的水平,大约为正常婴儿酶活性水平的5~10%。但是在白人特别是北欧人群中,乳 糖酶活性可终生持续稳定或稍有下降但维持正常水平。
MCM6基因第13内含子之中多态性位点rs4988235位于LCT基因启动子5’端上游13910bp的处,在对芬兰人群的LCT基因区域的连锁不平衡和序列分析发现,这一变异与 芬兰人群乳糖酶活性维持紧密相关,这一相关性在其他多人群中得到证实。
酒精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毒害物质乙醛,当乙醛转为乙酸后对人体健康的伤害降低。酒精代谢能力较差者饮酒时会出现脸红反应、头痛、头晕等不适反应。酒精代谢能力与 ALDH2基因相关:
乙醛脱氢酶(ALDH)和乙醇脱氢酶(ADH) 在人体内共同组成了人乙醇脱氢酶系,负责催化人体的乙醇分解代谢。ALDH2在肝和胃中具有很高的表达量,是乙醇代谢途径中 最重要的酶之一。乙醛脱氢酶(ALDH),醛脱氢酶的一种,负责催化乙醛氧化为乙酸的反应,肝中的乙醇脱氢酶负责将乙醇氧化为乙醛,生成的乙醛作为底物进一步在乙 醛脱氢酶催化下转变为无害的乙酸。
ALDH2基因它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多态性是在第12个外显子发生单碱基替换(G1510A)突变rs671位点,这个单碱基的突变导致ALDH2第487位置发生了谷氨酸(Glu)替换为 赖氨酸(Lys)。正常的、活跃的ALDH2都有一个催化通道,乙醛会在此通道中代谢,但在突变的有缺陷的ALDH2中,这个通道不能正常工作。突变型基因可能会导致 ALDH2活力的严重缺失,并与过度饮酒导致的酒精依赖、酒精性中毒、酒精性肝病、消化道癌症等疾病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
烟草中的尼古丁是一种神经毒素,主要侵害人的神经系统。可让吸烟者在主观上产生疲劳解除、精神振作等感觉,但兴奋后的神经系统很快会出现抑制。尼古丁伤害及成瘾 与DRD2、CHRNA3基因相关:
DRD2基因,它的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药物成瘾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DRD是多巴胺发挥效应的重要物质。多最为热门的是3’非编码区的TaqⅠ限制性片段长度 多态,它包括两个等位基因,其中一个等位基因与DRD2密度的减低相关。这个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含有较少的多巴胺受体,从而可能需要更多的尼古丁以增加突触内的多 巴胺含量。
CHRNA3基因编码蛋白是体内编码产生的一类可以与尼古丁结合而发挥其功能的蛋白家族,位于大脑核心区域的受体主要与尼古丁的成瘾行为密切相关,而分布于肺上皮细 胞的受体则参与尼古丁及烟草致癌物NNK的体内信号传导,促进细胞增殖和癌细胞转移。近来多个研究报道发现,人类15号染色体上尼古丁受体基因家族存在多个遗传变 异位点与吸烟行为及肺癌发生密切相关。
收起
收起